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近日,青岛科技大学“烽火追寻·铸践红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平度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脚步丈量红色遗迹,用心灵倾听历史回响,展开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寻访。
实践队首站前往杨明斋故居。这位中共早期重要人物的故居内,泛黄的手稿、简朴的生活用具无声述说着这位对建党有贡献的“忠厚长者”“万里投荒,一身是胆”、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的峥嵘岁月。在了解了杨明斋生平事迹后,实践队员石冰妍表示,杨明斋烈士为人耿直、胸怀坦荡,一生勤勉工作、不务虚名、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尊敬。

在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了解了这“一颗红心 忠勇为党”的烈士生平,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和详实史料、实物照片、场景还原,深入学习了刘谦初在革命岁月中的伟大功绩。一封刘谦初给妻子留下题为《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的告别遗书的背后,是刘谦初为革命理想慷慨就义的铁骨铮铮,他将党视为最为崇高可敬的母亲,而把自己看作党的忠实儿子。文化园内庄重的刘谦初雕像、镌刻着革命誓言的宣誓墙,这些都让青年学子们深切体会到信仰的力量是如何穿越时空,依然灼热。

实践队来到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以八个主题展区系统再现了平度军民依托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实践队员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述,凝视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承载记忆的斑驳实物,沉浸式学习胶东党政军机关的革命故事,醒目的墙雕上镌刻着联防民兵们冲锋陷阵、持雷呐喊的英勇姿态,大家深刻感悟原来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军民同心用智慧与血肉筑成的防御网。在纪念馆广场的党旗面前,实践队伍中的学生党员再次庄严宣誓,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诚与忠心。在“石雷”旁,团队精心录制了“青春心向党”微团课,歌颂大泽山人民用生命垒砌的信仰。

追寻红色足迹,不仅要看,还要听。实践队专程走访看望了平度明村镇两位年过八旬的老党员,听他们讲述过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岁月故事。老党员胸前的勋章闪耀着为民奉献的荣光,他们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回溯青年时代投身建设的抉择:“我们那时候啊,没想那么多,就知道不替百姓干实事,没出路!”老人紧握队员的手,叮嘱道,“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强了,更要记牢好日子是咋来的,得接好班!”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党员们对青年学生的深切期盼。“以前学历史,总觉得‘奉献’‘奋斗’是书本上的词。现在听着老党员讲这些,才明白它们是有温度、有重量的。”实践团成员王子浩说。

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也纷纷结合专业所学,就走访中各处革命遗址的保存状况、消防安全设施及周边环境,以及如何将环境保护与红色资源保护更科学地结合。做了调研分析。
历史的分量,就是血脉赓续的力量,这趟“烽火追寻”之旅,让平度大地的红色印记深深烙印在环境学子心中。他们触摸弹痕累累的石壁,聆听枪林弹雨的故事,在革命先驱雕像前沉思,与烽火岁月的亲历者对话,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对爱国情怀的淬炼与时代责任的体认。未来,他们将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奋斗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