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匡少平教授团队申报的项目“典型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和修复技术集成及装备研发”获批2021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立项,立项经费1932万元。项目的实施,将为黄河三角洲土壤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提高土壤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大社会需求、符合国家战略,从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土十条”,到2021年8月发布的《山东省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一系列的政策出台让我们在工作和研究中有了抓手,更加坚定我们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匡少平说,“目前,我国存在土壤污染来源不明,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滞后、重点企业污染自动监控预警体系薄弱、修复材料与技术单一等问题,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和修复技术体系,开发成套装备并进行工程示范。”匡少平说。针对以上问题,匡少平团队此次牵头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发团队,多维度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这次立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之前,匡少平团队就一直致力于油田油泥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针对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产生的含油固体废物,开发了油田油泥制备橡胶类填充助剂关键技术,实现了油泥全组分的有效资源化利用,为解决油田油泥治理提供了新技术、新思路,相继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科技研发计划项目2项,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等,这些为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山东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污染场地众多,并且生产过程中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繁多的卡脖子问题,本项目汇集了青岛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拓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化环境修复(上海)有限公司等5家从事重点行业场地污染与防控研究的单位,依托合作单位的21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类平台、33项相关项目和40余项相关专利授权协同开展科研攻关。
面向重点行业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与治理需求,针对重点行业土壤复合污染在多介质环境的来源识别、过程描述及效应风险分析、基于灰色GM 和BP 神经网络算法的多目标优化分级风险监控预警决策系统、新型修复材料对重点行业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机理关键科学问题,项目设置了四个课题。各个课题有机结合,为典型重点行业生态修复提供技术保障。课题一是重点行业土壤环境多介质污染过程与效应风险研究,由南开大学牵头,研究团队正参与2项场地土壤污染相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场地污染物污染过程和效应风险的应对能力已经得到国家项目的支持和认可,也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课题二是重点行业多目标多维度、全过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及快速监测设备,研发设备可以接在污染源排放装置上,实时反应数据并进行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有效的实现预警。这一课题由中国矿业大学牵头,预期形成土壤有机污染物快速测试分析方法2种、测试分析装备1套,重点行业在产场地土—水—气同步立体监测与预警系统1套等。课题三是重点行业复合污染土壤高效修复材料及技术研发,由青岛科技大学牵头,将针对高效化学氧化、高效催化氧化、新型矿基复合、水基清洗4种类型,研制4-6种新型修复功能材料,计划修复后目标污染物去除率达85%以上,成本降低20%。课题四是典型重点行业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集成、装备研发与工程示范,由青岛科技大学牵头,山东拓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化环境修复(上海)有限公司重点参与,拟建立建设风险管控与修复示范工程2个,每个示范基地完成不小于5000 m3,形成2套典型重点行业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望提出山东省典型重点行业场地土壤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开发污染土壤修复一体化装备,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预警技术体系和场地修复技术体系,有助于带动我国污染修复这一年轻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内外竞争力。
据悉,本项目集成的修复技术与装备,预期可以修复油泥污染土地500亩/(套·年),预期成果转化后三年可投放市场十余套,可以修复土地5000亩。项目正常运转后,一体化立体监测网与场地监管系统与装备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8亿元以上,土壤污染修复一体化装备的预期经济效益为4000万/(套·年)。项目成果还将为政府与企业提供监管服务,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为我省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与修复提供技术和案例支持,为场地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提供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此次立项只是匡少平教授团队在生态修复长征路上的一小步,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带着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绘就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是他们最大的执着。相信伴随着新生血液的不断注入,团队将继续成长与求索,为国家污染防治做出贡献。